吾读书话(22):郑子宁《东言西语》
推荐一本近期读的好书,一本讲汉语小知识的书:郑子宁《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
奇怪的是,如果你在度娘上搜索作者的名字,在作者简介一栏只能得到简单的一句话:
郑子宁,毕业于墨尔本大学。普通话吴语双母语者,了解英、法、土耳其、老挝等语言以及常州、上海、西安、广州、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与历史、文化、民族尤其是语言相关的文章近百篇。
同时度娘的搜索框中会自动跳出“郑子宁南腔北调为何下架”的热搜提示。
不知道这位作者在哪个大学教书,也不知《南腔北调》又撞了什么枪口。
《南腔北调》是郑子宁另一本著作,我还没读。读完《东言西语》后有了继续读《南腔北调》的兴趣。他被度娘的神秘“处理”更令我渴望多了解这位作者。
来说说《东言西语》这本书吧。
这篇文字不是书评,只是我胡思乱想的读后感。其中有大量我不着边际的乱想,很多与本书无关。
但我想一本书能引起人思想或者只是乱想,也是了不起的。
我们喜欢阅读,很多时候不就是为了这个效果吗?
某晚睡前我随便点开了kindle上的一本书,怕影响睡眠特意没敢看严肃的文学和哲学作品。
东言西语这个书名令我感觉可能是一些碎片的杂文,适合睡前阅读。不料居然是一本很好的书,几乎放不下来,着实影响了那晚的睡眠。
作者提到了很多我也思考过和好奇过的语言现象,我的很多迷惑都在这本书了得到了解答。
例如,今天中国大陆的拼音怎么来的?为什么我们的拼音外国人大都读不出来?那要拼音还有什么用?民国时的“普通话”什么样?广东话是不是比今天的普通话更接近古汉语?
很多人揶揄福建人发不出 “f”这个声母的音,但很多学者都谈到过古汉语中本来就没有 f 这个音。那是否说明福建话更接近古汉语呢?四川和湖南人普遍发不出”n”这个声母,于是“湖南”在他们口中就是“湖蓝”。
南方人普遍发不出北京人那种儿化音,也分不清所谓的前鼻音和后鼻音。其实这不是南方和北方语言的差异,跟南北无关。我爸妈说的我老家方言里根本就没有前鼻音,如果你听过山西人讲话就明白我说的意思——山西人不叫山西人,而是山西“仍”。
这些语言的小问题哪敢晚上睡前琢磨呢?这些话题我拖了好多年,自己一直不敢碰,怕掉进一个无边的语言黑洞里不能自拔。
上周某一天,一个台湾同事说情绪不佳希望跟我聊聊天(注意她说的是“情绪不佳”,而不是大陆人常说的“郁闷”或者“烦”)。
于是我们就在skype上聊起来了。
其实也没聊多少情绪的问题,反倒从她身边的各种琐事谈起,从小英连任讲到老蒋的孙子参政,又说到韩国瑜被罢免,政治话题最后结论为国民党真不争气。
继而谈职业话题,她的前景不太明朗,情绪的不佳大抵由此引起。
我们的谈话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要讲的是我在跟她电话聊天的一个小时中,自己明确意识到我的口音慢慢慢慢就从大陆标准普通话沾上一点点台湾国语的调调然后再沾染更多更多直到最后我身边的同事都笑我一口台湾腔了。
这个现象在我身上时常发生——我好像属于那种特别容易在语言上被对方感染,或曰容易迁就对方的一种人。
我跟东北人说话不能超过十分钟,否则就带了东北腔。甚至有一次我在成都出差时,自己去小店吃饭时都会忍不住在回答服务员时不知不觉地说出几句简单的四川话,尽管我的四川话十分芜杂并不标准(小时候跟几个四川兵以及我家用过的四川厨师学的),但这就是成都的好——大家来自四川各地,谁也不知道你说的“川话”是哪里的方言,况且云贵川湘的方言有很大相似度。
所以你看我是一个对语言极度敏感的人,这也是我喜爱学习语言的主要原因。
我猜我的这个特质大概源于小时候不断搬家的经历,你见过一个人小学六年上了八个学校,住过五个城市吗?那就是我。
所以我从小就会说好几个地方的方言,每到一地基本一个月就学会当地话了。尽管不太标准,却也能以假乱真,不太复杂的话都能说。
但这样一来一个显著的后果是——我失去了和父母亲之间的那个“母语”(lingua franca)。
我爸妈只会说他们老家的方言,尽管多少带了些外面的味道,而我只会说普通话。大陆普通话就是我的“母语”——我在语言上是没有故乡的人,心灵上也是这样。故乡对我而言,从来都是模糊一片。我既没有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亦没有心灵维度的故乡。
你知道为什么那晚这本书让我失眠了吧,想了太多。
中学语文老师教我们作对联和仿写古诗词时讲过一些格律知识,加上我小时候背过的《龙文鞭影》、《声律启蒙》等蒙学入门书,后来我的作文神经便过早受到了这种格式的限制,以至于我始终做不出潇洒的仿古诗词来。毕竟也是训练不够,你如果在琢磨一句诗词的同时还需要暗自掐指去扣平仄平仄平平仄的韵律,势必是不会有佳作的。
其实汉语的这个平仄很多时候跟方言有关,古时候的很多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出来就没味道,因为韵脚和辙口不对了。
高中时一个语文老师举例说戴望舒的《雨巷》就必须用杭州话念才好听。语文老师也是杭州人,可惜那时我听不懂杭州话,未能体会那种美感。但后来杭州去得多了,也结识了几个杭州朋友,在杭州话里我就经常感觉到有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河南东部方言的影子,不知是不是北宋末年从开封迁来江南时带来的汴梁古音。
关于汉语的拼音化
从民国时期就有人提出过汉字不仅应该简化,以利于普及和扫盲。最成功的简化字体系其实是民国学者钱玄同搞出来的。
更有极端的提议认为汉字应该彻底拉丁字母化。汉语拼音算一种半拉丁字母化的辅助尝试吧,的确利于识字教育,但如果完全把汉字拼音化是万万不可行的。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汉语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举的,以一个文字游戏的方式写了一篇小文: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段文字就无法用拼音替换。
不再多说了,说多了剧透,影响你的阅读体验。
强烈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一本保证让你过瘾的关于汉字的书。
下为全书目录:
普通话与拼音
差点成为普通话的,是你没见过的老国音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汉字能简化为拼音文字吗
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
滦平人说普通话比北京人更标准
台湾腔为什么这么“温柔”
“抗日神剧”里,日军说话为什么总是那么怪
真有可以作为军事密码的语言吗
中国历史上的黑话,与电视剧中的可不一样
双语儿童梦怎样成功
为什么有那么多念得出来,却写不出来的字
方言与古汉语
为什么“姑苏”“无锡”含义难解
上海话是怎么取得江南地区的霸主地位的
无锡人钱穆为什么一辈子说苏州话
粤语真的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
为何唯独粤语能与普通话分庭抗礼
“蓝瘦,香菇”真的是南宁口音吗
福建话不是中原古汉语孑遗
“尴尬”读ɡānɡà才是错的
卷舌音是受胡人影响产生的吗
北京话是满人从东北带过来的吗
语言与文化
古诗怎么读才科学
羊年是山羊年还是绵羊年: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沐猴而冠的只能是矮小的母猴
为什么南方多江,北方多河
为何南方人嗜甜,北方人嗜咸
招商银行和云南人的怪姓祖先
西域唢呐是怎么被定性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
没有X,中国古人是怎么解方程式的
悼念常州吟诵代表传承人周有光先生:衰微中的常州吟诵
消失在走廊两侧的世界
姓名与称谓
为什么uncle和cousin就可以把七大姑八大姨通通代表了
中国姓氏势力分布地图
李王张刘陈为什么称霸中国姓氏
怎么从生辰八字算出不同的命
怎样避免起一个烂大街的名字
如何起个与时俱进的英文名
异域与新知
一个单词的发音,判定人的生死
钱是怎么从牛变成纸的
马的世界史
古往今来的君主都有哪些称呼
欧洲王位凭什么传男不传女
从野鸡到凤凰:法语的“黑历史”
为什么北欧国家国旗那么像
化学元素的命名,一场权力的游戏
口音阶级论
亦可购买亚马逊电子书:
